我觉得必须要把这个事情写下来,白字黑字的搞个清楚,否则这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会经常纠缠我,事实上已经纠缠了我多年,但一直没有真正的去理顺它,因为这个问题看起来太无关紧要了。
首先说一下炊饼,小时候我和很多人一样,认为武大郎卖的是烧饼或者某种饼。直到大概2002年,我和肉某次聊到这个问题,他指出炊饼就是馒头,他说在北方某些地方至今依然管馒头叫炊饼的。肉是一个北方人,而武大郎是河北邢台清河县人,故而对他的说法我深信不疑。但后来问题又来了,每次我和其他朋友聊到这个问题时,总有大批反驳者,他们中有的还说的有板有眼的极有说服力,说是某种蒸的点心,但绝不是馒头。也有北方人跟我说,从来没有管馒头叫炊饼的。搞得我又开始有所疑虑。
现在,经本人考证:肉说的没错,炊饼就是馒头。
据《辞源》:“宋仁宗赵祯时,因蒸与祯音近,时人避讳,呼蒸饼为炊饼。”那蒸饼又是什么呢?《辞源》解释“即馒头,亦曰笼饼”。
下面说说馒头和包子的混乱。我在一些小说里提到过,我的家乡管包子叫馒头。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。但我从小就是这么叫的,在我十六岁之前我从来没有说过“包子”,因为在我们的方言里压根就没有包子这个词。我以为这是我们那的一种语言错乱。但是后来我发现不是这样的,《水浒传》里也管包子叫馒头,“大树十字坡,客人谁敢那里过?肥的切做馒头馅,瘦的却把去填河。”孙二娘卖的人肉馒头显然应该是人肉包子。原来至少在宋代,人们都是管包子叫馒头的(宋人笔记说“包子即馒头别名”)。后来不知怎么着,带馅的通称“包子”,而不带馅的则称为“馒头”了。
说到这里,一切已经混乱,既然馒头和包子还有炊饼是一个东西,那他妈的怎么分啊?反正在我的家乡保持着宋代的语言模式,只有馒头没有包子,馒头就是有馅儿的。有糖霜(即白糖)馒头、猪肉馒头等等。
当然,在城市里,我不可能说,老板给我来个猪肉馒头。我只能说来一个包子。如果我说,老板来个炊饼,那我就不知道他会给我什么了。
最让人崩溃的是,在杭州的清河坊,有一个叫“武大郎烧饼”的店铺,伙计扮成武大郎模样。介绍写道:武大郎烧饼,鲁西名吃。始源于北宋景佑年间。始称“炊饼”,后改称“武大郎烧饼”。因在《水浒传》《金瓶梅》两部古典名著中均有描述而名扬四海。武大郎烧饼金黄酥香,造型美观,诱人食欲。多年来,经过历代厨师们的不断创新与改进,使之成为做工精细,香脆可口,便于携带,馈赠亲友之佳品。
我操,人家武大郎明明卖的是馒头,到你这儿怎么成了烧饼了?这种误导会越来越严重。